AI“入侵”亚马逊!媒体曝光评论“注水”严重。
灰色产业链借助AI高效刷评,还是真人评论“注水”?亚马逊组合拳出击,恐引官方“震怒
此前我们报道过Facebook等社交媒体群组刷评事件,尽管有不少监管机构呼吁包括 Facebook母公司在内的大型科技巨头应对这种情况,但仍屡禁不止,群组有成千上万的成员免费提供产品以换取虚假评论。
因为大家都知道review数量是转化和销量的关键之一,根据亚马逊官方数据统计,产品销量与review数量的比例大约为百分之10左右。只要能够影响销量转化,必然会有一些卖家铤而走险灰色操作,包括找服务商做测试,找社交群组刷评、甚至找一些素人留学生兼职,以换取相对真实的评价。
现在,又被曝出找AI刷评!目前已有海外媒体报道称亚马逊的一些产品评论可能都是AI人工智能撰写的!并且这些评论很多都是以“As an AI language model”(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开头,而这种回复开头一般都是由OpenAI的ChatGPT生成。不得不说ChatGPT你现在是真的火了,一定要注意言行,不能给别人留下把柄。
例如有些亚马逊评论,不仅以AI开头,其语言风格和想象力也非常符合ChatGPT的特点,“我没有真正使用过xx产品,但这里是基于其功能和用途的实例...就其重要性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并且这些AI“入侵”评论,有些甚至还是亚马逊Vine计划的成员留下的,他们的评论还被显示为“Amazon Vine Review”或“Vine Voice”。
现在亚马逊评论被外媒报道和翻出大面积AI“注水”,亚马逊本身对虚假评论已经达到零容忍,再加上媒体舆论火上浇油,不知道会不会又引来平台官方的一波震怒!
亚马逊此前已经持续地对虚假评论经纪人提起诉讼,也联合Meta等社交媒体平台帮助打击根除虚假评论买卖。
包括联合美国知识产权局USPTO和美国国土安全局等,推出的ACX反侵权信息交换平台都别有深意!一方面是保护品牌,一方面也是重锤违规。
对于现在的亚马逊来说,与其让买家违规操作运营再来一波大规模封店,引发更大负面影响,不如直接提高规矩门槛,萌芽扼杀。
所以亚马逊的源头操作:包括像卡严品牌备案准入等,再次强调并非卖家个例,这一招可以避免很多新进商标侵权、品牌违规投诉、以及新品测评手段等,给亚马逊合规减轻不少工作量;
然后源头起诉虚假评论经纪人追究连带责任,直接联合社媒平台捣毁违规群组,敲山震虎;
以及对所有卖家和知识产权人开放的ACX平台,侵权者信息共享,一旦留下案底,在亚马逊上试图开店将会被立即封停,亚马逊也表示ACX的上线,已经发现关闭数百家侵权店铺。
这一套规避、惩处、防范的组合拳下来,再违规可真就吃不消!那对于AI评论“入侵”及“注水”,亚马逊会如何操作呢?目前报道这些AI评论,可以先简单的真假之分。
真既是真实消费者的评论,哪怕评论“注水”“复制粘贴”等,不存在刷单作假的平台违规。
假则是刷单测评,利用AI大面积刷单,甚至提高背后刷评灰色产业链的效率。那亚马逊很早采取针对刷评的做法是人工加上自动化工具审核和删评,如果背后这些灰色产业也利用AI泛滥,那亚马逊可能也会采取魔法对抗魔法,用AI来审AI。
例如加强对内容和刷评账号的审核,以及批量处理和封号,那么利用AI评论作假的卖家将比素人测评等更加危险。
那如果只是消费者利用AI评论注水呢?视注水程度严重情况,对卖家而言listing下若大量出现无价值、注水、拼凑、不实信息,可能影响到产品销售和转化;
对平台而言,同质化信息也将损害正常的网购环境和体验,还加剧现有的管理审核成本。
如果到了这种“双输”的场面,亚马逊也必然会出手整治,那可能就是对消费评论账号做出制裁和限制,踢出Vine计划等。不过近期像亚马逊、Meta等科技巨头也都将在本周公布季度业绩,要让投资者看到一个最主要的趋势和能信服动力,无非关键两点:
一是已经做到了成本削减和利润提高;
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否成为下一个新的增长引擎,可以说AI必成焦点!不过就像AI评论入侵,以及AI审AI,很好奇亚马逊会如何最大化利用人工智能拉动增长或者作为工具提高效率?
试想如果用AI批量审核商品和卖家违规,估计会很炸裂。目前知悉亚马逊尚未有自己的人工智能,还处于提供人工智能整合和工具支持阶段,其人工智能技术也正重点适用于核心电商业务,如产品推荐、欺诈检测、图像识别、客户服务等。
顺便再插一句,对于亚马逊的另一点成本利润问题。相关媒体普遍预测云计算业务将会放缓,收入可能同比增长14.7%,尽管收入增长放缓,但预计可能会恢复盈利,相比去年同期亏损38亿美元,净收入可能略低于24亿美元。各位大卖们,销量战况如何?有没有预测一波的,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