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当零食嚼着吃的胡椒。”日前,海南农垦热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垦热作)研发的“爽口鲜胡椒”,在内测阶段便受到了客商的认可和青睐。
近年来,和“爽口鲜胡椒”一样,“热科院生巧”“椰青美式”等众多热作产品纷纷推陈出新,铆足干劲,力求“出圈”走红。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宝地”,是椰子、咖啡、胡椒、可可等众多热带经济作物生长的沃土。然而在多年的产业实践中,从业者不无尴尬地发现,受到深加工技术待提升、爆款产品数量待增加、品牌全国性知名度较低等众多因素制约,海南众多本土热作产品似乎总在“墙内开花”难以“墙外香”。
如何让海南热作产品“出圈”?目前,我省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海南农垦等企业已经加速行动,助力“海南牌”热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
从货品思维到产品思维
一斤胡椒在市场上,只能卖到20元左右。但如果根据市场需求,制作产品,打上品牌,便有无限可能。
从货品到产品,除了洞悉市场需求,科研技术至关重要。目前,海南大学、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众多科研院所都在积极做好服务热带农产品加工的技术研发。
既要懂科技,也要懂市场。深加工最讲究加工工艺的成熟度以及对消费者喜好的把握程度,并随时根据市场需求打磨技术,调整配方,不断优化产品结构。
这就说明,不仅企业,科研院所同样得具备产品思维。
“要找准热作产品自身定位,打造出差异化、核心竞争力的‘爆款’产品。”在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设计研究所副研究员邓浩看来,科研人员可通过应用基因组学、营养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先进技术作好“海南热作产品好在哪?”“如何让产品更好?”这两篇文章。
“告别闭门造车,重塑生产流程,以市场需求倒逼前端开发,让技术为产品服务。”李豫介绍,围绕市场痛点,海垦热作与海南大学、热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储备了一批研发课题,“锚定市场,课题重点在咖啡风味、标准制定,以及胡椒风味提升等领域。”
对标需求,热作产品的研发,能让不少新技术从“高阁”中走出,走入市场。
业内人士建议,政企研应当协同发力共同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热作产品——政府以政策支持,鼓励科技与生产结合、重视人才;企业增强对科研成果的认识,找准与市场相对应的科研成果和发展路子。
同时,科研人员也要熟悉市场,依照市场需求适时地转化科研成果;科研院所要不断培养既懂科技也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多方共同努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从海南生长到海南品牌
如果只局限于在“土生土长”的热作产品打上海南标识,那么市场规模很难扩大。
有专家分析,由于自然环境的禀赋,海南热带农产品加工种类繁多,种植规模较小,本地企业生产、加工规模偏小,容易停留在粗加工层面,特色加工容易被挖掘,却不容易做到极致。
有业内人士提出,一个热作产品,如果按照海南标准种植,使用海南工艺加工,植入海南文化,便可以赋予海南品牌。
“这个过程中,标准的制定至关重要。”李豫说,依托海南自贸港建设优势,做活全球贸易,让世界多地的优质热作原料,在海南加工生产,打上“海南烙印”。
全链条建设,也被视为海南热作产品“出圈”的一大支撑。
海南的旅游市场不可估量,新鲜的旅游业态也呼之欲出。
2022年5月,我省印发的《海南省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明确将根据“一链一策”原则出台胡椒、咖啡等13个产业实施方案及配套支持政策等有关措施,全面铺开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
“在产品中导入文化属性至关重要。”业内人士认为,文旅业态能够进一步赋能,增加热作产品附加值。
目前,胡椒、咖啡、可可等产业,都已将自身的产业发展与旅游市场结合起来,集合了种植、采摘、加工、观光、旅游、休闲等业态,打造“三产”融合。
热土滚烫,热作不息。本土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正发力将已有的优势转化为成果,不断挖掘地域特色,擦亮海南热作产品品牌。